第1286章 拊背扼吭(1/3)
带佗的军报送到了燕山脚下的行宫,汉王俱酒一边为孙膑得救而稍稍舒了口气,另一边就为孙膑的军事行动担忧不已。孙膑虽然说心向汉国,但他并没有在汉国的军政体制中呆过一天,对汉国请示汇报那一套根本不熟悉,所以他在河内的所作所为,都是激愤之下,率意而为。
在孙膑没有归来之前,汉王俱酒竟然也不知该如何向他下令。
按照俱酒的原来思路,经过一番休整之后,他准备从代郡、楼烦居高临下,突破句注塞,进入山西高原的腹地,先行解决西赵政权,攻下赵氏心中的圣地——晋阳!
晋阳既下,然后兵分两路,左路攻入上党,右路攻入河东,这样一来,整个晋国故地的核心地块,也就是后世山西省的地盘,就全数落入了汉国的怀抱。
为什么要这样打?因为山西高原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——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!
在这个时空里,汉王俱酒最大的BUG,就是对历史兴亡的走向,有着先知先觉的“上帝之眼”。
俱酒知道,虽然史书上写满了“逐鹿中原”四个大字,但每次围绕中原的改朝换代、兴亡更替,山西高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山西高原的地理特征是东北高西南低,东接河北,西连草原,南扼黄河,群山环抱,被称之为“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”,战略位置极其重要。
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,就是讲山西高原按住了天下的脊背,扼住了天下的咽喉,想象一下那个场景,被人按着脊背、掐住喉咙,死死地压在地上,犀不犀利?!害不害怕?!了不了得?!
从山西高原呼啸而下的势力,向南就是洛阳,向西就是长安,向东就是北京、开封。特别是河北、河南,面对太行山势力,几乎无险可守。
所以,任何一国诸侯、一方势力,想要逐鹿中原,必须先将山西高原拿到手。
否则,当你在中原大打出手之时,雄踞太行山的势力,却在居高临下、虎视眈眈,你能不如鲠在喉,如芒在背、如坐针毡吗?
在秦国奋六世之余烈、一统六合的过程中,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山西高原下手。
秦国在公元前286年攻占河东,占领安邑,设置河东郡,将魏国势力彻底赶下了太行山;
公元前260年,秦赵上党战役开打,秦国占领整个上党,将韩国全部势力逐出山西高原;
公元前246年,秦国占据晋阳,将赵国势力基本赶下太行山。之所以说是“基本”,是因为代郡还在赵国人手中,但也就是苟延残喘,对秦国构不成威胁了。
山西高原既然落入了秦国之手,逐鹿中原再无后顾之忧,秦国虎狼之兵放心地走出函谷关,开始了多米诺骨牌一般的灭国过程,只用了十年的时间,便将天下收入囊中。
假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不出昏招,由老将廉颇筑垒死守,保证上党不失,那么天下落入谁手,犹未可知!
西晋经过八王之乱之后,国力衰微。匈奴贵族刘渊首先于山西离石起兵,掀起了五胡乱华的序幕。山西高原率先失守,整个中原成为板上鱼肉,直接导致了衣冠南渡。
五胡乱华,山西全境,尤其是其中的重镇太原,更是北朝势力的争夺焦点。
开创了大唐盛世的李渊,起家的根据地就是在太原,自北南下,轻松地将天下收归囊中。
安史之乱中,安禄山没有选择先攻山西高原,而是